中国政府网|繁体|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企业专属空间|专属空间注册|登录|注册

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武汉市知识产权局

市市场监管局2019年工作总结

索  引  号: MB1552560/2020-824876 分      类: 政务公开
发布机构: 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文日期: 2020-04-27
文     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名     称: 市市场监管局2019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以“改革、稳定、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市场监管工作,在维护消费安全、稳定市场秩序、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积极奋进,取得了较好成绩,周先旺市长专门作出批示,对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给予了全方位肯定。

(一)四大安全底线牢固,保障了社会民生的平安稳定

    一是食品安全平稳可控。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推动建立了覆盖全市上下各层级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和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调动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力量,全力以赴保障军运会食品安全,实行“全环节监管”、“全过程管控”、“全指标检测”、“全品种管理”、“全方位保障”,做到监管全覆盖、流程管到位、标准最高级、食材无遗漏、监管无死角,确保了军运村、开闭幕式、媒体中心、接待酒店、比赛场馆等重点部位、重要时段的食品安全,完成了食品安全“两个零发生,四个全覆盖”的既定目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省市各级领导以及中外来宾、参赛运动员对军运会食品安全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加大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的全链条、全环节、全领域监管,扎实开展保健食品“百日行动”,立案55件,罚没32.62万元,协调公安部门立案了1起“保健”类诈骗犯罪案件,批捕犯罪嫌疑人30人,杨云彦副省长、国家联合督导组对我市“百日行动”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认真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成功处置2家公司猪肉制品检测呈阳性事件,清理下架封存产品3015袋,散称236.72公斤;全面做好重要节日食品安全大排查,检查节令食品生产企业21家,快速检测、监督抽检餐饮具1482件;部署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检查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4820户次,取缔无证生产、经营主体10个;联合市教育局共同开展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整治,抽查100所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清查508家校园内食品经营单位,监测食品安全风险509批次,抽检学生消费量较大的食品200批次,合格率99.8%,督促115家学校食堂实施“明厨亮灶”,创建“放心食堂”,全市学校A级、B级食堂覆盖率达80%;专项整治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加强订餐平台监管,严管重罚“饿了么”、“美团”订餐平台不履行审核义务行为,罚没款共计40余万元,下线无证或证照不全餐饮单位449户,同时在市局门户网站曝光违法违规商户207户。今年,全市92.1%规模以上企业通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市民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整体满意率达到80.66%,较2018年提升2.56%,全市食品安全责任事故“零发生”,打赢了军运会食品安全保障攻坚战,确保了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是药品医疗器械安全平稳可控。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专项检查,对全市117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药品购进、储存和使用,尤其是疫苗、冷藏冷冻药品进行认真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整改到位,确保药品安全。开展执业药师在岗检查,检查药店4612家,责令整改256家,罚没款7万余元。监督检查中药饮片流通使用环节,检查药品零售企业1240家,检查中药饮片使用单位352家,立案查处5家。开展二类精神药品专项检查,检查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及医疗机构435家,责令整改39家,立案查处1家,移交相关部门处理2家。开展冷藏冷冻药品安全检查,督促药品经营企业和使用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检查药店、医院、小诊所医务室等机构共4960家,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277家次,立案7家。开展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风险排查处置专项整治工作,线下清理产品1600个,线上清理违法产品信息、虚假资质信息5个。严格落实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监管,对全市三级监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实行一年一次全覆盖检查,开展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专项检查,对全市医疗器械网络销售违法违规行为开展“清网行动”专项整治,对11家互联网违法违规经营企业依法予以处理。全力保障军运会期间药品安全,对军运会药械经营使用单位实行重点监管,严格监督军运村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比赛训练场馆、接待酒店医疗卫生站药械质量工作,确保药械质量安全,确保含兴奋剂目录所列物质的药品合规经营使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局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了我市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实施情况。

    三是特种设备安全平稳可控。以“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为目标,抓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风险防控到位,对2020家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和检验单位坚持日常监督检查不放松,1850台在用电梯的常态化电梯维保质量抽查。深刻汲取外地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对全市特种设备安全实行大检查,市、区两级检查851家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发现并整改安全隐患333个,封停设备4台,立案执法1起,对4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单位提请市安办予以媒体曝光。先后组织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冶金起重机械安全、化工企业特种设备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等23个专项整治行动,督促整改安全隐患3360个,封停设备5台。对超期未检及检验不合格特种设备进行隐患排查治理,整治合格特种设备6479台。全力保障军运会特种设备安全,构筑安全保障与应急处置责任链条,对军运会“核心区”、“重点区”、“外围区”特种设备实施“健康体检”,检验、评估特种设备7289台(套),669处安全隐患均督促整改到位。电梯应急救援处置能力不断提升,963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作用充分发挥,指挥救出被困人员17473人次,平均到达现场时间10分44秒,救援实施7分08秒。今年以来,全市特种设备安全形势保持平稳,未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四是产品质量安全平稳可控。突出民生消费品和高风险产品,加强全领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定《全市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2019版)》,围绕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儿童和学生用品、电动自行车、住宅烟道、成品油、煤炭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检查经销单位2200余家次,对取缔无证照经营主体14家,行业乱象有效遏制,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严格生产许可获证企业证后监管,全市337家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监管率达100%,对19家证后例行检查及后置核查不合格企业依法上报省局撤销生产许可。聚焦民生关切,启动电动自行车、儿童玩具、住宅烟道新三类产品质量提升行动,继续巩固电线电缆、食品相关产品、定配眼镜等十类产品质量提升成果。从生产、流通到消费、使用环节,实施全流程抽查、全链条监管,推动产品质量提升。截至目前,完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5746批次,组织完成不合格产品后处理549批次,不合格企业处置率100%。

(二)改革举措创新务实,促进了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

一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报请市政府印发《武汉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作清单》,凝聚全市力量开启新一轮改革。在简环节、优流程、提效能上下功夫,我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企业开办环节由原来的4个压减为设立登记、公章刻制、发票申领3个环节,其中,在设立登记环节实现了单位社保登记和银行开户的合并办理;试点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扩大注销范围,缩短公告时间,建立容错机制,探索解决企业“注销难”新路径;改革企业名称登记制度,将企业名称与设立登记一并办理,全市企业名称申报26万余件,其中“网上办”24万余件,网办率超过90%;全市范围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对国务院明确的第一批106项行政审批事项分类实施改革,为17282户市场主体办理改革事项登记业务22005件。截至10月中旬,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6.93万户,同比增长11.98%,其中,新登记企业9.19万户;全市市场主体总量126.10万户,同比增长9.27%。

二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改革有序推进。压减管理目录,省级发证产品调整至17类;减化审查程序,取消发证前产品检验,实行“先证后核”后置现场审查,食品相关产品实行告知承诺制,2日内发放许可证,今年共办理食品告知承诺件68件;减化办理时限,除特殊产品外,累计审批时限不超过9个工作日,食品相关产品不超过2个工作日;精简申请材料,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按产品类别发证调整为按企业主体发证,全面实行“一企一证”。今年,全市办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117件。

三是政务服务效率持续提升。先行受理、先行审核、先办后补的容缺受理审批机制全面推开,全市共办理“容缺审批”543件,推动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深化“四办”改革,“网上办”和“马上办”比例不断提高,我局登记审批时限压缩60%以上,“当场办”事项由原来的25%,提升到了58.58%,“网上办”比例已达到92.89%。行政许可事项基本实现了“证照”的电子化,实现线上、线下登记同步生成电子营业执照。落实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自我声明承诺换证,减少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换证材料,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成本。

    四是知识产权作用充分发挥。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创建工作。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39家企业获得2019年度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项目和知识产权运用示范工程项目,38家企业入选全省驰名商标孵化库,截至目前,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3589件,同比增长12.32%;发明专利授权量为8730件,同比增长32.25%;全市有效商标注册量为264887件,同比增长33.46%。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多元提升,“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工作格局已经形成。部署开展知识产权铁拳行动和执法百日行动,查办侵犯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违法案件82起,罚没76.57万元。拓宽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渠道,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向全市基层一线延伸,“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点)”遍布全市各区,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4件,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80件。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为企业提供了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尤其是我市的光电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审查周期正逐步由以往的2-3年压减至不超过3个月,实现了助力创新“加速度”,首件专利预审成功案例得到周先旺市长和徐洪兰副市长的批示和肯定。知识产权运用实现效益攀升,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力度,全市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55.65亿元;建立以降低侵权损失为核心的专利保险机制,围绕专利创造、应用和维权,开发专利保险产品,今年专利保险实现“零”突破,截至目前,4家专利代理机构和2家企业合计缴纳保费82万元,总保额3248万元;开展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担保债权数额合计1.538亿元;在发明专利授权、企业培育、中国专利金奖、专利权质押贷款等四个方面对全市企事业单位进行补贴,投入财政资金7252.4万元。我局代表武汉市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专题介绍知识产权工作情况。

    五是监管方式创新持续推进。修订完善《武汉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办法》,汇编形成《武汉市随机抽查事项清单(2019版)》,升级完善全市双随机抽查平台,为机构改革后市相关部门、各区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落实监管责任奠定基础。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抽查综合监管和全流程整合,对5419户餐饮、食品行业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市场主体实施联合定向抽查,一次上门同时完成登记事项和公示信息、食品餐饮以及工业产品质量等多个事项检查,推动实现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统一化和规范化。今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254次,发现处置问题13236户,抽查结果全部依法向社会公示,有效保护合法经营、震慑非法举动、打击违法行为。持续推广应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开放全省900余万市场主体信息,归集市、区相关部门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41.8万条,有关信息记于对应企业名下并向社会公示,以便社会公众查询判断企业信息和信用状况,减低交易成本和风险。信用监管效能稳步提升,全市2018年度企业年报率创历年新高达到90.10%,超全省企业平均年报率0.18个百分点;制定《武汉市市场监管系统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暂行办法》,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依据企业信用状况实行差异化监管;与市城管委等10家单位联合制发《关于对武汉市城市管理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试行)》,对城市管理领域严重失信主体依法加强联合惩戒力度。今年,东湖高新区“八双五联”全闭环信用监管新模式同时获评“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三)监管执法坚强有力,维护了市场秩序的持续稳定

    一是重点领域监管到位。强力规范广告市场经营秩序,开展“市属主流媒体虚假违法广告集中整治行动”,广告监测违法率持续下降,第三季度实现“零”违法。聚焦民生关切,严查促销、保健食品、互联网、房地产虚假违法广告,截至目前,查处违法广告案件96件,罚没款1142万元。强力规范网络交易秩序,深入推进2019网剑行动,开展网络市场专项整治,强化重要节点网购促销监测监管,依法处理违法违规问题网站(店)393个次,提请网络交易平台和通信管理部门处置违法网站(店)61个,查办网络案件122起,罚没款515.77万元。强力规范主体登记行为,扎实开展无照经营综合治理,规范办理营业执照236家,办理无照无证案件44件,未发生因无证(照)经营造成的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对社会有较大负面影响的重大事件。规范检测认证市场秩序。加大对检验检测机构、认证活动的监管力度,开展全市流通领域强制性认证儿童玩具和小家电产品专项整治工作,检查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获证组织和强制性产品认证获证组织726家次。

    二是价格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大价格监管执法力度,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加价收费行为,957家已执行目录电价并完成清退工作,立案查处196家,清退户数6.77万户,清退金额12908万元,相关举报投诉大幅下降。加大打击传销力度,提请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打击传销长效工作机制的通知》,保持打传高压态势,捣毁新增传销窝点1033个,清查、遣返传销人员3564人,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281件,全市110警情和12315涉传投诉举报比去年同比下降76.3%,巩固了去年打击传销的成果,我市已不在总局公布的全国传销重点城市之列。加大不正当竞争和执法稽查力度,统筹推进2019年全市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着力社会稳定,开展“打骗治乱”、打击“非法校园贷”等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800件,罚没2333.13万元。

三是消费环境治理效果明显。整合优化“12315”投诉举报平台体系,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渠道接处群众诉求新机制,群众维权渠道更畅通、便捷,截至目前,共接处消费者各类诉求289,384件,其中:咨询201,058件、投诉举报88,326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7.42%,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319.8万元。积极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发布年度消费维权报告,维权案例,加强消费教育引导。着力服务军运会,旅游行业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在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全领域展开。抓好民生计量工作,查处出租车利用计价器作弊行为6起,抽查民生类商品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865批次,净含量检验抽样合格率99.42%,净含量标注检验抽样合格率100%。强化农贸市场综合管理,全市319家农贸市场已实现智慧化管理,建成快检室276家,三大批发市场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快检平台完成快检218125批次,食用农产品总体合格率高达99.88%,出台农贸市场管理考核标准,全市市场环境卫生面貌和硬件设施状况有了明显提升。聚焦消费领域重点行业和突出问题,大力规范合同格式条款,对83条涉嫌不平等条款提出了修改建议查处合同案件5件。

(四)服务发展效能突出,推动了全市产业的提档升级

一是质量强市的战略性作用充分发挥。实施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为遴选出的220家企业量身定制质量提升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目前,质量诊断、质量提升咨询、管理体系认证等62个服务项目进展顺利,企业对质量提升效果的满意度为90.27%。积极推进“武汉名品”认证,组建成立“武汉名品”国际认证联盟,采取认证受理、认证采信、项目管理、标准管理等方式规范“武汉名品”认证,强化“武汉名品”宣传,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认证,已初步筛选出10个试点行业12家备选企业名单,将进入“武汉名品”认证阶段。组织开展政府质量奖评选,推荐四家企业参评第八届长江质量奖,第三届中国质量奖和提名奖得主中铁大桥局、同济医院外科学系获得省质量强省工作委员会奖励。开展市民质量满意度测评,前三季度市民对我市质量状况评价“比较满意”。

二是标准化引领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全力抓好国家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创建工作,今年顺利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中期评估。指导服务5个国家级、7个省级科技标准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组织开展验配眼镜、激光器及装备、汽车零部件等8大重点行业的对标达标专项活动,东湖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国光谷)相续高分顺利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验收。全市标准框架体系不断完善,涉及武汉制造、武汉服务、武汉建设、武汉农业、武汉生态、武汉文化和武汉治理等7大方面,指导我市核心产业、关键领域制定国际标准6项(居副省级城市前列),4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发布市级地方标准13项。在数字家庭、网络直播、定配眼镜等领域新增标准联盟4个,联盟总数12个,新增团体标准15项,累计45项。《公用纺织品清洗服务规范》《武汉市反恐怖防范系统管理规范》等市地方标准的发布与贯彻实施,为我市成功举办第7届世界军运会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是检验检测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湖北)武汉园区建设,编制园区产业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对入驻检验检测机构在土地、财政、金融等要素资源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将园区纳入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总体框架,推选出首批5个特色产业园。围绕雷电安全、氢能动力产品、光器件等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和重点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申报国家级、省级质量技术中心。深度挖掘整合我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级企业实验室的设备、人才、技术、信息等社会资源,走“产检学研”相结合新路子,建立面向社会的质量技术服务中心。加快已批筹的国家级、省级质量技术中心建设步伐,“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今年已通过验收获得授权,推进激光产品和汽车电子产品两个省级质量技术中心的筹建验收,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四是服务主体发展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推动广告产业良性发展,建立健全国家级、省级广告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合作交流机制,指导“汉阳造”、“武汉创意天地”、“楚天181”等广告创意产业园区个性化特色发展。全市广告产业市场主体稳步增长,截止10月底,全市从事广告业务的市场主体达73383户。帮助缓解企业“融资难”,积极推动“互联网+动产抵押登记”工作,全市所有动产抵押登记均在网上运行,登记受理后1个工作日即可办结。动产抵押登记主体范围、品种类别大幅拓宽,最大化抵押物价值,今年以来,共办理网上动产抵押登记757件,融资担保额度228.7105亿元。成功举办第九届民营企业融资洽谈会,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帮助企业实现贷款6176.8万元。服务电商主体健康发展,依托武汉市网络交易平台联络员制度,积极建立良好的政企互动关系,强化行业联络与互补协作,推动跨境电商业务合作,推广应用电子标识,从更深层次上推动我市网络经济发展。

(五)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体现了政治引领的核心作用

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有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要求,严肃认真学理论、学先进,积极调研找差距、找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列出问题清单,逐条对账销号。在此次主题教育中,一些事关经济民生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落实,对标先进地区,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既强作风提效能,又为市场主体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对照百姓需求,强化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实现安全事故“零发生”,既稳定了市场秩序,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主题教育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被各级主流媒体报道,受到市委指导组的充分肯定。

二是管党治党全面从严。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严谨细致抓好党的组织建设,报请市直机关工委批准,成立了局直属机关党委和直属机关纪委,选举产生了机关党委委员、机关纪委委员,指导和规范直属单位的党组织建设。抓紧制订完善党的工作制度,《中共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工作规则》、《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人落实“第一种形态”开展谈话的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度措施相继出台,推动局机关系统党建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严格执纪监督,坚持抓早抓小,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今年,共给予96人提醒谈话,1人违纪正在接受调查。做好市委巡察整改“下半篇”文章,对巡察反馈涉及原三局的10个具体问题已经整改落实,通过市委巡察组验收考核。

三是履职保障全面推进。推进干部能力大提升,局机关举办各类培训班三十余期,培训全市系统干部、企业相对人6800余人次。推进政风行风大转变,结合全市市市场监管系统实际,制发《关于加强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双评议”工作,促进作风转变、行风提升。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大建设,相继制订出台“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多项制度,夯实了市场监管依法行政基础。强化应急管理,组建市、区两级应急管理队伍,制定应急管理办法,修定完善应急预案,高效处置突发事件,圆满完成军运会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工作。强化政务服务保障,印发“政务工作规则”,统一政务工作程序,促进工作大融合;组建宣传队伍,建立新闻宣传工作机制,科普活动有声有色,媒体宣传正面及时,展示了市场监管新形象。

四是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按照全市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有力有序推进市场监管机构改革,1月29日市局正式挂牌,3月28日“三定”规定出台,4月28日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市局机构改革工作圆满完成。机构改革期间,广大干部职工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人员转隶稳步实施,“三定”落实有条不紊,保持思想不乱、工作不断、干劲不减,做到了机构改革和监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目前,全市各区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工作已经完成,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按规定正在有序推进。

二、2019年亮点工作

    总结2019年的工作,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也推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举措”,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企业、人民群众的充分认可。

一是知识产权战略效果明显,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为企业提供了专利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尤其是我市的光电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由以往的2-3年压减至不超过3个月,实现了助力创新“加速度”,首件专利预审成功案例得到周先旺市长和徐洪兰副市长的批示肯定。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力度,建立以降低侵权损失为核心的专利保险机制,全市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55.65亿元,专利保险实现“零”突破。今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3589件,同比增长12.32%;发明专利授权量为8730件,同比增长32.25%;全市有效商标注册量为264887件,同比增长33.46%。武汉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全国在此领域唯一代表,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作专题发言。    

二是质量强市战略持续推进,为产业升级夯实基础。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湖北)武汉园区,首批入驻5个特色产业园,已纳入全市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总体框架。整合我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家级企业实验室的设备、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走“产检学研”相结合新路子,建立面向社会的质量技术服务中心。“国家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创建通过中期评估,“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东湖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国光谷)”今年通过验收获得授权,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今年,我市核心产业、关键领域制定国际标准6项,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新制定40余项国家、行业标准,发布市级地方标准13项;在数字家庭、网络直播、定配眼镜等领域新增标准联盟4个,联盟总数12个,新增团体标准15项,累计45项。企业对质量提升效果的满意度为90.27%。

三是市场主体保持高位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动能。以市政府名义印发《武汉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作清单》,凝聚全市力量开启新一轮改革。我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企业开办环节由原来的4个压减为3个环节,时间、环节优于全省各地市,领跑中部地区。全面推开“先行受理、先行审核、先办后补”的登记注册容缺受理审批机制,全市共办理“容缺审批”543件。深化“四办”改革,“网上办”和“马上办”比例不断提高,我局登记审批时限压缩60%以上,“当场办”事项由原来的25%,提升到了58.58%,“网上办”比例已达到92.89%,行政许可事项基本实现了“证照”电子化,线上、线下登记同步生成电子营业执照。全市范围推开“证照分离”改革,对国务院明确的第一批106项行政审批事项分类实施改革,为17282户市场主体办理改革事项登记业务22005件。截至10月中旬,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6.93万户,同比增长11.98%,其中,新登记企业9.19万户;全市市场主体总量126.10万户,同比增长9.27%。

四是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大幅提升。适应全市机构改革要求,修订完善《武汉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办法》,汇编形成《武汉市随机抽查事项清单(2019版)》,升级完善全市双随机抽查平台,为机构改革后市相关部门、各区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落实监管责任奠定基础。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监管业务全流程整合,对餐饮、食品行业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市场主体实施联合定向抽查,一次上门同时完成多个事项检查,推动监管统一化和规范化。持续推广应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开放全省900余万市场主体信息,归集市、区相关部门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41.8万条,有关信息记于对应企业名下并向社会公示,以便社会公众查询判断企业信息和信用状况,减低交易成本和风险。今年,东湖高新区“八双五联”全闭环信用监管新模式同时获评“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五是军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形成“武汉模式”。食品安全保障各项制度规范门类齐全,覆盖方方面面。13项食源性兴奋剂物质的检测方法填补了国际空白,食源性兴奋剂检验方案,形成了“武汉标准”,为国际赛事提供了“武汉方案”,为保障军运会食品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反兴奋剂工作领导小组给予了高度评价。建立了“全环节监管、全过程管控、全品种管理、全方位保障、全员演练”的军运会食品安全管控体系,保障了全市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形成了“武汉模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推广。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发布时间:2020-04-27 |  来源: 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